今年大豆播种面积1.55亿亩,产业链不断延伸
今年大豆播种面积1.55亿亩,产业链不断延伸
吃干榨净“一粒豆”(年终策划·抓牢抓实粮食生产)
本报记者 常钦
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”。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脂兼用作物。从黑龙江到海南岛,从华北平原到西北内陆,大豆种植广泛,我国逐步形成食用为主、蛋白和油脂加工为辅的消费格局。
近日,记者沿着种植源头、加工车间、消费终端,看政策落地实效,探寻大豆全产业链升级的有益实践。
看种植面积:
政策给力、技术到位,一田双收
今年秋收,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田间,玉米和大豆“同框”。一排排齐人高的玉米、一垄垄饱满的大豆交错排列,大豆专用收割机在前,玉米收割机随后,梯次有序收获。捧着金黄大豆,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厚志算起增收账:“发展复合种植1060亩,玉米亩产1200多斤,大豆亩产200多斤,一田双收。”
增产来自新良方。禹城市已连续3年推广复合种植,种植面积共13万亩左右,积累不少种植经验。“一播全苗是关键,做好封地少长草,增加密度创高产,增施肥料保全季,花前一定要化控,农机配套收割好。”这则顺口溜,是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凤菊总结的,浅显易懂,深受乡亲们欢迎。
禹城市完善科技服务体系,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团队、德州市农科院大豆团队全程指导。“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,心里有底气。今年试着把行距扩大、株距缩小,大豆播种密度由去年的每亩6000株左右提高至8000株左右,玉米提高至每亩4500株以上。”刘厚志说。
推广复合种植,农业机械是重要保障。气吸式播种机、施肥播种机、喷杆喷雾机……禹城市天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间里,一款款农机整装待发,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就已研发出7款。
“乡亲们反映,植保作业是复合种植的一大难题。”天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徐立宁介绍,公司根据生产需求,精准研发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采用双柱塞泵、双药箱,不仅容量较大,还能同时喷洒2种不同药剂,安全可靠,作业效率高。
政策给力,农户吃上“定心丸”。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振刚介绍,禹城设立大豆产业基金2000万元,在中央、省、市补贴的基础上,禹城市财政兜底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300元;推广大豆“期货+保险”模式,每亩种植收益保底1157元。禹城市梁家镇来凤村火龙家庭农场负责人信维财说,“今年大豆、玉米亩产比去年增收10%左右,有补贴再加上保险,丰收又增收。”
技术培训到位。今年,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,带动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高产种植技术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,共培育大豆产业高素质农民超过7万人,大豆单产提升专题培训1万多人次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题培训1.3万人次。
数据显示,今年大豆播种面积1.55亿亩,连续3年稳定在1.5亿亩以上。18个省份示范推广带状复合种植2000万亩,大部分地块实现“玉米基本不减、增收一季豆”目标。综合种植面积、单产提升等因素,今年大豆产量413亿斤。
看单产提升:
良种配良法,增产又增效
前不久,海伦大豆等82个区域公用品牌被纳入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。
大豆摇铃结荚密。今年秋收,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大豆田里传来好消息:大豆新品系“东生1042”亩产达331.2公斤。这一测产结果是黑龙江省大豆平均亩产的2.5倍多。
“东生”系列大豆品种落地生根,离不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的心血。“北种南繁,把东北的种子带到海南去繁育,育种进程缩短3至4年。”李艳华说。普通农户一年种植1季,李艳华一年种3季。
良种播下,良法跟上。李艳华介绍,“东生1042”是油脂兼用品种,春季整地,旋耕两次,土壤松散,利于扎根和吸收水肥;生长期间,蹚地两次,苗前苗后各除草一次,再搭配营养液等,科学喷施。
近年来,海伦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工程行动,累计培育审定“东生”“北生”系列大豆品种21个,大豆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到90%以上,重点推广1.1米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。“大垄栽培增加单位面积保苗株数,可提高单产10%以上。”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智颖介绍。